Tuesday 11 July 2023

小學常識時事題 新聞摘要(2023年7月至12月)

 2023年7月

7月1日 【香港新聞】  
新巴及城巴今日合併,原有新巴路線將併入城巴經營,為有25年歷史的新巴畫上句號。

港車北上首日實施,獲批資格的香港私家車預約後可經港珠澳大橋自駕到廣東。

7月1日 【國際新聞】  

歐洲太空總署(ESA)的太空望遠鏡「歐幾里德」(Euclid)本港時間約11時左右升空,抵達目的地後將繪製歷來最大的宇宙3D圖,從而蒐集佔宇宙95%的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數據,以助解開宇宙構造和發展之謎。
「歐幾里德」1個月後將抵達地球與太陽之間相反方向約150萬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點(L2),然後對100億光年距離內的10億個星系進行觀測,範圍涵蓋整個天空的三分之一,其裝備可測量星系的形狀及距離,繪製大型3D圖像。整個計劃耗資14億歐元(約120億港元),任務預計最少維持至2029年
「歐幾里德」任務目的是蒐集宇宙暗物質(dark matter)和暗能量(dark energy)的數據,兩者分別佔宇宙能量的25%和70%。理論相信暗物質發揮「棚架」(scaffolding)功能,令星系能維持形狀,而暗能量目前被認為可能是一種令宇宙加快擴張的獨特力量。

7月4日 【香港新聞】  

今日起至8月31日在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展出清乾隆年間坐落圓明園的其中4尊獸首銅像——虎、豬、牛、猴的原物。城大般哥展覽館總監兼策展人陳麗碧昨表示,希望市民除欣賞4尊獸首珍品,亦了解其背後「大水法」原理,在未有電力的年代,十二生肖神獸按時辰噴水報時的科技原理;亦着重多媒體應用,如以數碼重現噴水設計。

7月5日 【香港新聞】  
土木工程拓展署最近向環保署申請環評概要,建議在中大及科學園對出沿岸填海約60公頃,填海所得土地主要供創新及科技發展,料最快2029年分階段完成。環保署昨證實,該工程項目是優化《環評條例》程序的相關條例修訂生效後,環保署首個接獲申請環評研究概要的項目。

7月11日 【香港新聞】  
政府原擬今年底推行垃圾徵費,考慮到年底至明年農曆新年期間垃圾量大增,以及清潔服務業人手緊絀,故延至明年4月1日實施徵費。政府亦首次披露實施初期會視乎市民習慣而考慮將原定6個月的適應期延長至一年,對違規者盡量先給予口頭警告。政府亦考慮到實施徵費前,垃圾量會增加,將會在市區較多「三無」大廈地區放置大型垃圾桶,方便市民棄置垃圾。環保團體「綠領行動」指出,若延長適應期至一年,即到2025年4月1日才正式執法,反映政府在過去18個月「準備期」沒做好準備,認為不應再拖。

7月12日 【香港新聞】  
日本最快下月透過海底管道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,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公布,基於預先防範原則,目前計劃一旦日方啟動排放「核廢水」,會即時禁止東京、福島、千葉、栃木、茨城、群馬、宮城、新潟、長野及埼玉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。至於福島及周邊4個縣的食品進口管制措施則維持不變。換言之,對輸入的日本食品管制,本港仍將較中國內地寬鬆。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回應稱,日方排污水至海洋,海產相對風險較高,認為當局只禁止水產做法合適。有主打日本海產的食肆擔心影響生意,但「只能跟隨政府做法」。

7月13日 【香港新聞】  
西貢水域出現鯨魚蹤影。多段網上片段見鯨魚張開嘴巴約90度,上顎垂直露出水面,口腔在水面吸水,附近不斷有小魚跳動,其後牠閉上嘴,翻動身體露出背鰭,潛入水底。海豚保育學會憑片段判斷,相信鯨魚很可能是布氏鯨,呼籲市民勿打擾鯨魚,讓牠返回原本生活的水域。漁護署呼籲市民與鯨魚保持距離,以免造成不必要干擾,以及保護自身安全。

7月14日 【國際新聞】  
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兩個機構分別就全球其一最常用、多見於無糖汽水、香口膠及糖果等產品的人造甜味劑「阿斯巴甜」(aspartame)發表報告,其中一個機構將阿斯巴甜列入「可能對人類致癌」級別,與咖啡酸、亞洲傳統醃菜同級,稱近期研究顯示阿斯巴甜或與肝癌個案增加有關,而另一機構則決定維持逾40年的阿斯巴甜每日安全攝取量指引。世衛官員解釋,研究結果未表明偶爾攝取阿斯巴甜會對大多數成年人構成風險,但體重約20公斤(44磅)的兒童每日飲超過3罐含阿斯巴甜的汽水便可能超標,或增日後健康風險。

7月17日 【中國新聞】  
中國科學院宣布,該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(古脊椎所)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打印重建等新技術,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,這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後,50年來在該遺址首次發現距今約20萬年的人類化石。

7月31日 【香港新聞】  
西貢水域7月中旬出現長約7米的布氏鯨,掀起出海觀鯨熱潮,部分觀鯨船近距離圍繞鯨魚行駛,令各界擔憂鯨魚遭干預甚至傷害。事隔半個月,原在港海自在覓食的布氏鯨傳來死訊,被發現在西貢牛尾洲以南海面側身反肚漂浮,其後證實死亡,漁護署聯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團隊接報到場了解及處理撈起鯨屍。保育基金科學主任陳梓南稱,經初步檢查發現鯨魚背部背鰭位置有新傷口,前後共有3個傷口,死亡原因有待進一步解剖才能確認,亦估計鯨魚死去不久。陳對於鯨魚最終死亡表示可惜,但認為亦是個很好機會,讓公眾認真想想如何與大自然不同物種相處。